在一片"狼来了"的喊声中,跑马圈地、以快制胜的思想成了主流,抢在外资保险企业大举进入前,做大规模、布好局成了不二选择。于是,不管什么业务,只要能冲规模就做,规模大但业务价值低的银行代理业务、趸交业务、团体业务大行其道。特别是从2001年起受银行代理业务的强劲拉动,我国保险业的增速陡然提高,2002年寿险业年增长一度达到了60%。然而,此类业务对资本金的"消耗"也非常大,太平洋保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监管方面先后触到了红线和黄线。
2004年,第一轮转型
2004年,随着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的股票在海外成功上市,保险业的调整转型也拉开了序幕,由于资本市场对利润的重视远大于对规模的要求,迫使其由规模扩张向价值扩张转变,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调整转型,2004年寿险业的增速仅为7%,但业务价值的增长却大大高于规模的增长。在业务结构方面,寿险公司团、个、代三大业务领域中,业务价值高的个人业务受到空前的重视,业务价值低的团体业务和银行代理业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在产品结构方面,业务价值高的个人期交业务、团体短险业务、十年期银行代理业务、银行期交业务受到重视,而个人趸交业务、五年期银行代理业务、低价值的团体长险业务受到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