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经营
鉴于当前的政策体制,“外资保险公司无法从规模上来和国内保险公司抗衡,”叶表示,“无法形成规模的话,就无法获得品牌认知。[外资公司]就更难赚钱及扩大市场占有率。”
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寿险创投公司而言,这种情况更加令人担忧,凯伊说道。“公司越成功,需要在保险业务中投入的资金就越多。非保险业合作伙伴很难由此得到升值。”在高速发展早期,业务拓展需要公司投入大笔资金来支撑负现金流。“随着公司的成熟,前期保单产生足够的现金,可以涵盖这些成本。这些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因为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特别地快,”他补充道。
销售渠道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在2010年年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对保险公司销售产品的方法和地区进行了限制。首先,限定一家银行只能准许三家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销售产品,这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因为国内近一半的保险销售是在银行进行的。
由于数量受到限制,银行不太会选择外资保险公司成为三家当中的一家,因为这些公司的品牌知名度相对较弱,叶写道。她认为,中国的银行“偏爱较大的国内保险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时间较长,品牌知名度较高。”有些外资寿险公司与银行成立合资公司,但是一般需要向银行支付高额佣金,以便能够被选中来销售他们的保险产品。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在银行销售我们的产品,我们就会越亏越多。但是我们面临的是在中国的销售代理短缺的问题,”外资寿险公司高管感叹道。目前在中国,大约有250万家销售代理在为2亿个被保险人提供服务。
事实上,和其他外国公司一样,聘用和留住销售代理是外资保险公司的首要问题。“保险业需要人才,吸引、招聘、培养和留住合适的人才,这种能力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日益困难,因为他们相对于本地公司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减弱,”凯伊说道。销售代理在外资及本地保险公司的工资相对较低,平均每月在2,000元左右,低于国内工人在其他行业的工资。
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是,中国市场实在诱人。约有16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这些公司的首要需求就是获得经营许可证。9月份,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PrudentialFinancial)宣布与上海复星集团(FosunGroup)创立合资寿险公司,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私有投资集团,这也是自2008年以来首家新成立的合资寿险公司。当被问及为何其他外资公司纷纷撤出,而该公司却要进入中国市场时,公司提到了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较低的保险覆盖率。“我们对中国的寿险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相信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保德信金融集团全球公关副总裁劳拉-卡瓦纳(LauraKavanagh)说道。
按保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计算,中国大陆的保险渗透率是3.8%,美国为8%,香港和台湾分别是11.4%和18.4%。在未来十年内,中国购买保险的人数可能达到11亿,“市场容量和增长幅度是巨大的。也许只能获得很小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按绝对美元计算,这个规模还是很大的,”普华永道的刘说道。
和金融部门的其他部分一样,中国政府想要确保国内公司是信誉卓著的。但是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凯伊认为,至少需要对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有所放松,并且解除外资公司销售机动车保险的禁令。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市场的开放将继续保持缓慢态势。“在快速和完全开放保险市场方面,中国政府并未受到任何压力,”他指出,“这将是一个缓慢渐进的演变过程。”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