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起跑线
这些公司将何去何从?“外资保险公司可能会推出中国市场或减少股份,”上海的咨奔商务咨询公司(Z-BenAdvisors)资深保险和养老金分析师莉莲-朱(LillianZhu)指出,“他们将发现自己陷入困境,因为多数公司并未盈利。”
事实上,目前正在上演缓慢的“大撤离”。2010年,纽约人寿退出中国,AXA和CanadianSunLife减持了他们在当地合资企业中的股份。英国标准人寿一直试图出售其50%的股权给合作伙伴中国银行,但是在2010年底宣布,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在未来几年里,外资寿险公司会有更多动作,逐渐撤离中国市场或减持他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的股份,”日本最大的寿险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公司董事及长生人寿保险有限公司(NissayGreatWallLifeInsurance)总裁NobuyaAmabe预计道,后者是与中国的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均等持股的合资企业。
与此同时,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咨奔商务咨询公司的朱指出,国内至少有10家新的寿险公司准备开业,多数是由地方政府资助或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当地将会有很强的竞争力,”她断言道。因此,她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外资寿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将从目前的4%下降至2%或3%。
其他服务行业的外国公司最好也能引以为戒,特别是和银行业务相关的公司,因为他们获得中国客户依赖的多数是全球性的专门技术。和制造业及高科技行业不同,利用这类专门技术,并不一定能为保险等行业的外国公司带来更多优于本地对手的竞争优势。“[外资保险公司]最大的障碍来自于本地保险公司的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与发展,”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凯伊说道。
在十年前,本土和跨国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及产品之间的差距相当巨大,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此之后,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和中国人保等公司都进行了变革。“他们在管理团队中引入了国际经验,在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全国布点方面投入重金,”凯伊说道,这些公司增加了分支机构数量、改进IT系统和后台办公流程,并且加强了人员培训。
繁文缛节
此外,外资保险公司往往剑指中国复杂繁重的监管环境,这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贸易谈判中是屡见不鲜的。直到2005年,外资保险公司受到限制,只准许在上海和广州经营保险业务。虽然该项限制已被解除,但是仍然需要对付很多繁文缛节,例如耗时长久的许可证申请程序,根据规定,外资保险公司必须为他们开设的每个办事处申请许可证。“我们同时申请两个办事处的许可证,但是[监管机构]告诉我们,他们在审批通过第一个许可证之后,才会开始处理第二份申请。因此,同时申请两个许可证毫无意义,”知名外资寿险公司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主管说道。
凯伊指出,监管机构允许外资寿险和非寿险公司每年开始一个新的分支机构,但是等待审批的时间可能会长达两年。相比之下,本地保险公司可以随意增设机构。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是英国保诚集团与中国企业集团即中信集团的合资企业,该公司设有12个分支机构,数量在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当中位居第一。而中国人寿在全国则设有5,000多个分支机构及50,000余个销售网点。
这样就对很多外资保险公司的增长策略构成了制约。正如穆迪的叶女士在11月份的报告中指出,“监管机构发放分支机构牌照的速度,严重限制了公司的扩张速度。”
外资寿险公司之所以失去发展动力,另一个潜在原因在于,外资寿险公司必须遵循合资企业规定,在每家国内企业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非寿险公司可以设立独资企业。)凯伊指出,他经常发现合作伙伴之间“与生俱来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因为“很多本地的合资企业伙伴根本不从事金融服务行业,更不消说保险行业了。对开展寿险业务所必需的金融及经济状况,他们缺乏了解。”
举一个恰当的例子,加拿大布鲁克大学教授布莱恩-梅特卡夫(BrianMetcalfe)负责在普华永道对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进行年度调研,他提到了2002年由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和快速成长型的电气制造商海尔集团创建的合资企业。“两家公司各自的发展思路是不匹配的,”他说道,“一家公司认为,形势喜人且成长迅速,可以赚到很多钱。另一家公司认为,"我们是保险公司,必须立足长远。"”2011年,纽约人寿出售其在该合资企业中持有的50%的股份,其中一半卖给了海尔集团,另一半卖给了日本保险公司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公司(MeijiYasudaLifeInsurance)。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