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识手册 | 社保查询 | 养老保险 | 医疗保险 | 生育保险 | 工伤保险 | 失业保险 | 百家争鸣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社会保险频道 > 养老保险 > 正文
 
农村养老“三驾马车”的困境与突围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根据2005年的人口抽样普查数据,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9亿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8.23%,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4.7个百分点。

  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要求把一部分农业用地转移到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用地,就必须不断把一些拥有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产生一批失去土地的农民。尽管土地的养老作用式微,但对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仍然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安排下,农民失去土地就是失去了生产资料,失去了生活来源。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对于失地农民的安置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货币安置、农业生产安置等多种方式。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地区都采取了一次性货币补偿形式。一次性货币补偿方式对农民的老年生活很难起到长期保障的作用。失地老人缺乏一个从失地到保障的长效补偿与对接转换机制,就会很容易陷入困境。

  (二)家庭养老方式的虚空性

  养老问题首先是经济供养问题。从个人或家庭来看,凡是经济水平较高,老年人的吃、穿、住、用、医疗保健等方面问题,一般也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子女的经济资源状况的好坏通常会影响到老人的养老质量。理论上来说,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将有助于提高其经济上赡养老人的能力。但在实践中,青壮年农民工的赡养能力是否会真正地转化为现实的供养水平,还留有很大疑问。

  “父慈子孝”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亲子互动的基本准则。“父慈”在先,后才有“子孝”,其中有一个时差的关系。而根据当前市场经济中流行的新道德观,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平衡的交换关系,双方必须有对等的给予。这种强调权利与义务即时性对等的双向反馈式的财富流,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隔代经济互惠关系,没有这种经济互惠关系,稳定持久的赡养格局就难以建立。那些不仅有劳动能力而且能够继续为儿子的小家庭创造价值、发挥余热的老人一般能得到更多的赡养资源。老人能帮助打工在外的儿子照看孩子、料理家务、看管房子的,儿子通常也能给予一点回报,寄点钱、多打电话,这样亲子关系还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那些原来与儿子媳妇关系处理不好的、体弱多病的、丧失劳动力的或者仅能自保的老人,通常不能得到较好的经济供养与生活照顾。在养老资源的家庭分配过程中也出现了“马太效应”。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社会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