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报销型医疗保险 | 重大疾病保险 | 津贴型医疗保险 | 护理保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健康医疗险频道 > 其他 > 正文
健康险:保险业拉动消费切入口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健康保险业的第一次飞跃是在2001年以后。借助国家推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契机,商业健康保险迅即抢占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承保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

  保险业对新医改方案中健康保险在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定位颇有微辞,认为医改正将商业健康保险边缘化。不管这一说法是否成立,不可否认的是,此时此刻,健康保险业再次处于关键时刻。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在国内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在即将出台的新医保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健康保险业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是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拉动消费

  健康保险业的第一次飞跃是在2001年以后。借助国家推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契机,商业健康保险迅即抢占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承保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此后,健康险保费在人身险业务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而今,因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国家出台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寄希望于通过对保障住房、医疗文教、生态环境等行业的投入,拉动国内消费这一长期制肘国民经济增长的短板。

  健康保险的根本作用正在于,通过加强健康管理,推动居民将储蓄存款转为商业投保,把健康投资作为个人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不确定风险转换成固定支出,进行社会收入的再分配,进而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为此,保监会已明确表示,保险业参与拉动消费的举措之一,是要提高健康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水平,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发展缓慢

  受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近几个月,全国寿险的保费收入增幅开始下滑。按保监会的数据计算,去年8月—11月份,中资公司的保费收入增幅从11。2%回落至6。6%,而外资寿险公司的保费增幅也趋于下滑(见表)。相应的,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增幅也从12。1%降至6。4%。

  目前,全国仅有人保、平安、瑞福德和昆仑健康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皆为中资公司。尽管人保健康和瑞福德健康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但两家机构在全国健康险总保费中都占比不高。数据显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61。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384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35%。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来自保监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健康保险保额总量在寿险保费中仍仅占8。3%左右。而在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这一比例一般为30%左右。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仍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瓶颈

  从内部根源来说,健康保险自身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同质化现象严重。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107家保险公司(含寿险和财险)开展健康和意外保险,健康保险产品达300多种。但这些产品多数雷同,创新品种少。它们多是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产品,或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并集中在定额给付型的疾病保险产品,补偿性的医疗费用产品少,长期保障的产品少。

  其次,费率高、理赔少。目前,各类健康保险品种费率相对偏高。如35岁的男性,购买10万元的终身重大疾病,交费期20年,年缴4000元左右,也就是20年共缴费8万元。若把这笔费用的利息收入算在内,其实已和10万元的保额相差无几。也就是说,赔付额主要是投保人自己缴的钱,健康险相当于具有储蓄的功能。同时,健康险品种往往都是作为附加险的形式销售,作为主险销售的非常少。

  最后,密度低、覆盖面窄。从保险深度来看,2006年全国GDP为209407亿元,健康保险占0。17%;2007年为246619亿元,健康保险占比0。15%;2008年GDP为257306亿元,截至当年的11月份,健康保险总收入为5487403万元,仅占0。21%。

  另据保监会统计的全国各地区保费收入情况显示,健康保险只是集中于一些大中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地区,健康险的市场占有率可说是微乎其微,覆盖面极窄。

  我国健康险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完全不相匹配,而且,各地区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危中寻机

  当前,健康保险所面临的现状是,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但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却不能满足需要。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相比2006年,2007年卫生总费用增加1123亿元。但是,持续上涨的医疗费用,并没有催生健康保险超速增长,健康保险业也并未分享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对健康保险业来说,未来医改的出台和落地不是利空,而是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和明确;金融危机的蔓延也并非坏事,危机暂时阻滞了外资保险机构渗透国内市场的步伐,正是健康保险业寻求自身发展的好机遇。

  首先,要不遗余力地普及健康理念,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提升保险的密度和深度,引导人们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建立健康的经济观。其次,要培养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健康险比寿险更为复杂,风险更大,还需具备较多的医学知识。只有更为专业的管理和业务人才,才能更有利于健康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第三,要积极创新产品。健康保险机构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市场细分。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收入、不同年龄的群体,开发设计个性化的新险种。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