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深度评论 > 正文
从产品需求看中国保险市场现状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保险产品的主观需求来自人们的投资动机,但各式各样的原因让人们的需要有所不同,理论上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应该较如今的保险业市场要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呢?

  保险产品具有消费属性和投资属性。所谓的消费属性即保障性,是保险产品的核心,也是和其他金融产品相区别的最重要因素。在当前市场上,除创新型产品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品也带有投资属性,例如中长期寿险和健康险、返还型财产保险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投资属性和保障属性是水乳交融的。正如肖志光博士在《保障型产品的“投资”属性》(《中国保险报》2010年10月27日论坛版)一文的观点,保险商品是以当期保费对未来赔付的一种投资,资金在时间、空间的转移这一点同其他金融产品没有差别。而另一方面,人们进行投资、追求财富的动机之一就是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投资需求的一部分也完全可以被高杠杆的保障所取代。

  保险产品或者说所有金融产品的主观需求都来自人们的保障动机和投资动机,但由于财富水平、投资渠道、风险态度不同而有所侧重。公司法人一般进行直接投资,其购买保险只可能出于保障所需;而且按照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公司趋向于风险中性,购买保险多是为了法律规定、消费者保护、市场竞争等客观原因。居民自然人则是金融投资的主体,对健康、养老、应对自然灾害等保障需求也较为刚性。照理来说,既然能满足保障、投资两方面需求,人们对保险产品的主观需求应当非常旺盛,保险业也将在金融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事实上相对整个金融行业来说,我国保险业市场规模小、资产占比少、话语权缺乏,远远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笔者认为,问题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任何人都天然具有保障需求、投资需求,但采取的方式手段各有不同。一部分高收入群体一般选择风险自留(因为保费不是精算公平的),保险只是他们的投资渠道之一;一部分人则对保险产品具有保障、投资两方面的诉求;而另一大部分人收入水平较低,他们渴望财富、但没有消费保障型保险的能力。

  第二,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保险公司受限于经营技术(特别是精算技术)和投资水平,难以提供相应产品,或者只能以高价提供。由于风险态度、偏好的不同,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时间期限等要求也不同,如不能满足则会产生基差风险、流动性风险,而这些新增的风险又不可能被考虑到定价中去,由此造成了供需不匹配。国外主要通过产品创新、条款的分拆和整合、批单的使用和附加服务来解决部分问题,例如开发变额年金应对通胀造成的养老金实际贬值、将地震作为可选择性附加条款、提供保单抵押贷款提供流动性等,但这几方面在我国进行得相对较弱。如果就产品价格来看,保险公司较高的费用附加也可能对需求有“挤出”。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性、保险市场的诸多缺陷,再加上在当前大环境下市场化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导致主观需求部分的保险潜力远未能激发,人们往往选择风险自留(包括家庭内代际转移)或依赖政府和社会。以上反映在保险市场上即表现为: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