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祭出控险企投资风险组合拳 多项新规正在酝酿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面对宏观环境的持续低迷,调整结构、战略转型已成为保险行业的共识与主题。之前依靠高现价产品、趸交产品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的模式已无法在低利率环境中取得稳定收益。
新业务价值和续收保费占比是寿险经营的“牛鼻子”。银保业务的新业务价值创造能力低,趸交占比高;个人营销渠道带来的业务新业务价值率高,且绝大部分缴费期限较长的期缴业务。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太平洋寿险的“大个险”格局成功转型已成行业典范,在聚焦个险、聚焦期缴的策略推动下,到2015年,个人业务占比已达88.4%,期缴业务占比达91.8%,在去银保依赖后,保费收入重回两位数增长,并在2016年年中录得31.7%的增幅。
在回归价值的转型促动下,大型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得以大幅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太平洋寿险的新业务价值率已从2010年的10.5%上升至2016年年中的29.9%。
谋定而后动,产险采取控品质“组合拳”见成效
2016年,车险费改全面推开,对产险行业而言,这是一次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改革,加速行业分化。商车改革价格变动空间加大,由于保险公司被赋予更多权利,可以自主调整定价、核保、费用和渠道策略,大型险企凭借较强的资源优势(2038.094,4.02,0.20%)可在激烈竞争中开拓市场,还能凭借渠道优势将费用控制在可控范围。
大型财险公司在行业分化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得车险业务的增长。2016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太平洋产险实现保费收入492.2亿元,同比增长1.7%;综合成本率为99.4%,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保持承保盈利。其中综合赔付率61.2%,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
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以及保险企业内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导致风险定价机制的失灵,难以通过承保费率的不同来进行承保管控。在风险定价机制失灵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细分市场,有效识别客户并不断提升优质客户比例,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
面对产险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商业车险费率启动在即等内外部挑战,太平洋产险果断采取“坚决剔除劣质业务、着力提升优质客户续保率”的发展策略,通过立足于客户经营,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客户进行有效分群,一边采取提高承保条件、实施差别化费用政策等一系列控品质“组合拳”,主动放弃劣质业务,逐步降低这类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另一边进行渠道结构调整和售后服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优质客户留存率。近两年来,车险优质客户数量保持在两位数增长态势,至2016年三季度,三年不出险客户较上年末增加16%,女性客户增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