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理论上首先对健康保险进行了多角度诠释。指出健康保险包括对投保人病前的健康维护,病中诊疗活动的管理,以及院外康复管理和疾病管理等丰富的内容,把健康保险概念从传统的较狭隘的经济补偿领域扩展到健康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为我国健康产业链未来的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基于健康保险六个方面特性,明确提出专业化是健康险发展必由之路。虽然健康险前期经营较难,但一旦业务模式成熟,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后来的竞争者难以复制,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台阶,其经营效益将持续保持在一定合理水平。在对美国主要健康险公司股价、寿险公司股价以及大盘指数做长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此书首次提出健康险经营具有逆周期性,对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依赖度相对较低的判断。
三是探讨了健康保险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指出健康保险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第一,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缓解“看病贵”问题。从国际大型健康险公司的实践看,它们通过汇聚数千万名医药消费者,培育强大的医药专业能力,建立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有助于遏制医患者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合理诊疗行为,有利于促进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第二,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缓解“看病难”问题。本书引用著名的兰德试验指出,保险公司推行的管理式医疗保障方式与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四种传统医疗保障方式相比,预防性就诊次数的比例提高20%~100%,入院率和住院天数则大幅降低,改变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
四是采用养老经济学框架分析健康保险在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的作用。本书指出:无论采用哪种养老金制度模式,养老金增长的物质源泉只能是下一代工作人口的增长和他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书分析了进入21世纪前10年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战略正在从“以钱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趋势,健康保险在“以人为本”的人口老龄化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通过提供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为老龄化高峰期准备健康的劳动人口,并为届时退休年龄推迟制度的实施,预备60~70岁的健康人群。其次,通过“健康与生产力管理(HPM)”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