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报销型医疗保险 | 重大疾病保险 | 津贴型医疗保险 | 护理保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健康医疗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健康险导入要怎么做?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中国医疗市场的特殊性使得专业的医疗保险在费用控制方面始终是难题,未来险企进入这一领域或许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否只做健康险?单纯靠此是否可以支撑得起一个产业?
   自去年开始,险企布局专业健康险开始加速,市场一直维持只有四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多年之后,终于在去年开始又有新公司获得健康险专业牌照,太保、复星、阳光、国寿均开始布局。
 
  中国的商业保险占整体医疗支出的比例不到3%,非常不成熟。除了缺乏成熟的税收优惠体系,更重要的原因是保险公司无法干预就医过程。公立医院是绝对主导的服务方,而且力量强大,尤其是三级医院,有患者数量和医生资源上的绝对优势。保险公司缺乏会员量的优势,无法和公立医院去议价,也没有办法和医院进行有效的数据互通,严密跟踪和管理整个就医流程。在这样的体系下,很多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理赔,对治疗方案、产品选择、医生的决策都无法做出干预。再加上中国医生的服务价值被严重低估,扭曲了医生的决策。因此,无论是医保还是商业支付方,在这样价格畸形的体系下,都无法避免医生的决定不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和服务方的深入合作,保险单纯靠自身的产品很难成长为一个产业。如果只做一个轻资产的“小保险”,不仅亏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永远也做不大。为了要平衡潜在的赔付可能,健康险只能将保费的价格调高,而一个高端保险的市场始终是非常小的,无法快速成长。
 
  在当前的局面下,中国的医疗保险未来很可能不得不被逼去做一个整合的大保险产业。包括平安、复星在内的险资已经开始布局整个医疗产业,希望通过拥有自己的服务方来做突破口,和保险产品形成一条产业链。
 
  这种试图打造服务和支付方闭环的模式在中国现有的服务体制下可能是逼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其好处是可以建立一个以服务为核心,有助于医疗控费的服务产业,并且通过这些公司其他板块的互补去形成整个医疗产业的利益,比如复星的医药,平安的其他保险产品、国寿的养老布局等。这样的模式类似打包,可能有助于降低单纯健康保险的风险。
 
  但是,这种做“大保险”的模式也有风险。这是一种重资产模式,需要很长时间去布局。同时,服务方——医疗机构受到地域限制,要想快速铺开非常困难。而且对于保险会员来说,他们也会倾向于用一个开放的医院网络,保证灵活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