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为日益提升的生活质量而欢欣愉悦时,中国社会也悄然加快了迈入了老龄化阶段的步伐。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1.08亿人,长期护理总费用将达到3.5万亿元。严峻的老龄护理形势,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护理保障体系研究与建设工作的推进也愈发紧迫起来。
未来家庭不堪重负
“未富先老,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随着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高龄化趋势加剧,老龄人口的护理负担将日益加重。”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长期照护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称,面对越来越大的长期照护压力,从我国目前的保障和服务体系来看,显然准备不足。
首先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护理保障缺失。陈文辉说,目前我国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并未将老年护理费用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而且明确规定不予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费用。不仅如此,其他的社会保障措施作用也非常有限,当前只有部分地区结合地方财政实力,在区域范围内制定了一些财政补贴政策,对于部分失能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或服务补助,但这些措施的保障程度都较低。
与此同时,我国老龄护理服务体系也不健全。“目前国内养老护理机构、护理设施、专业服务人员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缺口很大,同时从全国范围看,在养老护理服务评估、服务标准和收费管理标准等方面都缺少一致性的标准和实施管理办法。”陈文辉如是说。
据统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抚养比逐渐上升,预计在本世纪后50年,社会总抚养比将达到80%以上,即每10个劳动年龄人口至少抚养8人。一边是我国家庭和社会抚养老人负担日益加重,另一边却是我国家庭结构逐步向小型化、核心化的类型转变,传统家庭养老和护理功能日渐式微,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老龄人口的长期照护压力不断增加。面临快速增长的医疗与长期护理市场需求,我国老龄人口的长期护理费用将不断上涨,甚至超出很多家庭的支付能力。
商业保险应有所作为
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国式养老”面临诸多挑战,而作为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的商业保险,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更应当在破解养老困局中发挥特有的作用。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