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传统型养老险 | 分红型养老险 | 万能型养老险 | 投连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养老险频道 > 分红型养老险 > 正文
分红险算收益别忘细看条款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受银行有关人员误导,轻信口头宣传的高收益,以及未及时察看条款等因素,导致一些储户本想存钱却遭遇被保险,并失去合理利用犹豫期的机会。专家提醒,分红险算收益别忘细看条款。
  在银行买的"很保险的理财产品"怎么成了保险?53岁的福州市民郭女士很纳闷,自己只想把那些钱存上3年,拿回的却是满期约定长达17年的保险单。连日来,不少市民向记者反映类似遭遇,称自己糊里糊涂地在银行购买了保险理财产品(简称“"银保产品”),当发现事与愿违想退出时,却被告知可能面临较大损失。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银保产品姓"保"不姓"银",不能只核对钱款数额就签名,要多看多问,充分了解其本质功能,避免盲目参退保。

  听信"高收益"存单变保单


  今年1月21日,郭女士到福州五一中路附近的一家银行,想把到期的8万元存单转成3年定期。银行有关人员介绍说,有一款理财产品存上3年就可以拿出来,放上5年更划算,算起来收益肯定高于定期存款利率。郭女士答应做3年期的。

  有意思的是,郭女士在办签名手续时,听业务员提到"保险理财"的名称,还以为是银行新近推出的"没有风险"的理财产品。因此,她对一周后回访电话的答复均为"不明白"。直到前几天,她的丈夫吕先生无意间细看条款时才发现,妻子所办的这份银行理财实际上是一份万能险保单,以70岁为保险期满,若3年后取回,需扣除不菲的手续费用。

  82岁的张老先生,对自己多年积蓄的养老钱意外成了"保险费"也很担心。他向记者反映说,一年前到银行了解分红数额,被告知要去某保险公司查询时,才知道自己2008年3月26日在西湖附近一家银行办理的理财产品,原来是一种5年期的分红保险,当年收益远未达到产品宣传页中所说的"保证收益6%"。更令他气愤的是,当时业务员范某叫他取来子女身份证,并非出于"多个联系人稳妥些"的考虑,而是因为他的年龄不符合被保险人的要求,范某私自将张先生的女儿设为被保险人,并代为签名。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同郭女士和张老先生一样,受误导的人群中,以习惯通过银行"钱生钱"的老年人居多,容易受"比定期存款高的收益"打动。他们中多数人从未购买过保险,短时间内难以看懂诸多合同条款,而依赖于业务员的口头解说。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