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分红险 | 万能险 | 投资连结险 | 理财百科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理财险频道 > 专家教你买保险 > 正文
这些年的保险的那些事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这本是一个小手术,用不了多少钱的,王老师就给吴小姐去了电话,说自己要做一个阑尾炎手术,请她来协助办理理赔。谁知对方开始答应好好的,说马上就过来,你觉得呢?

   回首十几年来的中国商业保险发展历史,一个关键词不能不提及:“销售误导”。简单来说:国内典型的、普遍的销售误导起于重大疾病险,盛于投资理财险,而在投连险上达到巅峰。换句话说:如果你仍然固执地将保险看做是一种能获取高回报的产品,那么,你就有可能在某些代理人的“忽悠”之下,买错保险。

  A股熊市的来临,对于保险市场来说似乎并不仅仅是坏事:它可以让国内很多保险销售中以“回报率”为招牌的阶段基本结束,买卖双方都可以暂时停下来重新思考一下保险的本质—保险到底是一种追求高回报的投资产品?还是一种以风险保障为第一功能的金融产品?正确答案显然是后者。

  很多时候,国内的投保人群并不能正确地看待保险,原因很多。回首十几年来的中国商业保险发展历史,一个关键词不能不提及:“销售误导”。简单来说:国内典型的、普遍的销售误导起于重大疾病险,盛于投资理财险,而在投连险上达到巅峰。

  国内寿险业的行业性销售误导,最初应该起始于1999年。1999年10月,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险上市,宣告了保险业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投资型产品主打销售的时代,也是一个误导层出不穷的时代。到2000年底,国内9家公司推出了18种投资理财产品。在人身险的各主要险种中,分红保险更是异军突起。有业内人士称:没有投资型保险,就没有寿险业的今天。

  之后随着央行连续大幅度降息,再加上后来实行的利息税,银行储户所得的存款利息实在可怜。中国的经济虽然在飞速发展,但是老百姓的钱却没有多少投资渠道,大多静静地躺在银行账户上。这个时候,保险产品的销售也开始渐入高潮。

  重疾险风波至今仍未彻底平息

  在2002年前后,很多人都开始青睐于分红健康险。各家保险公司也准确地抓住了客户的心理,在分红上大做文章,什么美式分红、英式分红、保额分红、现金分红,产品营销演变成了分红率演示的竞赛,甚至有人以10%、20%的回报率来计算分红。很多客户本来是出于保障重疾等目的,各家产品比较来比较去,却陷入了看谁分红高就买谁家产品的怪圈。保险产品居然变身成为投资明星。

  结果是很多客户投保的时候充满希望,然而转过年来一看,投入数千元保费的产品,有的分红十几元、二十元,有的干脆就是零。客户怒斥保险公司骗人,此类投诉案件数量激增。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公司的分红还不错,但其实是保险公司为了占领市场,主动“让利”给客户的,短时间内公司可以自身消化这些损失,但分红险基本都是长期保单,长此以往公司将会面临巨大的赔付风险,到头来还会是更加危害客户的利益。

  针对这些情况,中国保监会迅速做出反应,2003年5月发布《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明确规定“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由于健康类保险产品未被列入可分红之列,这意味着分红重疾险将不能再销售和推出。但是,聪明的保险公司很快就找到了打擦边球的方法,以分红型保险为主险,重疾险为附加险,二者捆绑销售,既绕过了政策的限制,又实现了和以前一样的功能。

  购买分红重疾险的客户,最大的问题在于把重心放在了分红回报上,反而忽视了重疾险的核心保障功能。保障更全面的产品,很可能费用要高一些,分红要少一些,一味地追逐分红,反而可能错失了很多真正好的保障产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难辞其咎,正是其不恰当地宣传引导,才造成了这种趋势。好在随着近年来客户保险知识的增强,投资市场的火爆,大家逐渐认识到保险的投资回报率不可能达到股票、基金的水平,要投资还是不能靠保险,保险还是要先管好自己的事。

  2001年,因为某些代理人隐瞒了投连险的费用收取以及投资有风险的提示,购买了平安某款投连险的客户因为A股市场表现低靡,账户价值没有达到投保时公司承诺的状态,于是爆发了集体退保潮,成为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退保事件。

  在大牛市的2007年,类似的事情又一次在天津重演,某保险公司的部分代理人在销售一款投连险时,给客户违规签署保底承诺书,诱使客户投保。当A股股指在2008年飞流直下时,客户开始知道了自己账户里的资金在急剧缩水,于是,退保也就在所难免了。

  以上都是在媒体中能够看到的事情,都是因为在销售保单时,代理人个人行为甚至是公司行为,均没有如实告知产品的全部条款,只选择“好听的”部分,对于客户有利的部分告知,而对于风险、费用部分只字不提,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误导销售。

  今天,我们以案例的形式,提醒一下在我们经常接触的几种保险产品销售中,哪些情况下最容易被别人误导,甚至被自己误导。

  案例1

  重疾险什么病都能保吗?

  王老师夫妇在2002年曾经购买了某公司的重疾险,当时他们都没有什么保险意识,因为代理人吴小姐是王老师的朋友,她对他们说这个产品很好,不但保障终身,还重疾赔两倍,身故、高残赔三倍。当时,王老师问她是不是一般的疾病都有的赔,她说是,而且保证说只要人能得的疾病,这里都能保障,都可以赔。

  听到这么讲,王老师夫妇就一人各买了5万元保额的产品,一年缴保费共计7000多元。

  吸引她的是朋友那句“只要人能得的疾病,这里都能保障,都可以赔。”她想,以后再也不用为疾病担忧了。

  到了2003年,王老师在单位安排的体检中,发现了阑尾炎,需要做手术。这本是一个小手术,用不了多少钱的,王老师就给吴小姐去了电话,说自己要做一个阑尾炎手术,请她来协助办理理赔。谁知对方开始答应好好的,说马上就过来。

  但是过了一会儿,王老师就接到了吴小姐的电话,说这个不能理赔,理由是阑尾炎不在保障责任范围内。

  这下王老师夫妇可急了,你卖的时候还说得好好的,不是人能得的疾病都可以赔偿吗?怎么现在一个小小的阑尾炎就不赔了?

  后来的事情是吴小姐一直没有露面,等手术做完以后,王老师夫妇去到保险公司理论,最终也只能以现金价值退保了事,因为他们不能提供证据说吴小姐说了那句话,而且在投保书上他们也签了名,身边又没有比较懂法律的朋友,最后王老师夫妇就只能自认倒霉,倒是对于“保险是骗人的”这一说法深有体会,并积极劝身边的同事朋友不要再相信保险。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