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正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随着中国在海外承包工程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无论是涉及当地市场的强制保险还是企业的主动性保险需求都在增加。这对险企来说,既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也是对其实力的考验。苏黎世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兼中国区工程险负责人戴嘉日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深入剖析了当前的海外工程险市场需求、主流操作模式以及市场创新。
承揽工程从低端走向高端
巨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酝酿着巨大的海外工程保险商机。那么,保险需求从何而来?
戴嘉表示,按照需求的原动力来看,企业的保险需求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根据中国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购买的强制保险。比如,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境外劳务人员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企业签订对外劳务合作时必须包含劳务人员保险条款,所以境外劳务人员一般都会得到相应的保险保障。又比如,有些国家会强制要求工程投保自然灾害险等保险。
第二,承包合同规定或项目其他相关方,如融资方的要求。投资人如借贷银行,为了其资金的安全,往往会要求业主或承包商必须购买一系列商业保险。
第三,部分承包商从自身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目前,这方面的需求正越来越多。
第四,社会责任所带来的保险需求。例如,中国企业走出海外,处于对项目所在地的社会责任,防止由于意外事故对当地造成不良的后果,往往会投保一定的商业保险,如环境污染责任险等。
为何企业的主动保险需求正越来越多?戴嘉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到海外承包工程的风险管理意识正越来越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海外工程承包的内涵正不断发生变化。最初的海外工程是派建筑工人到工地上挣劳务费,然后发展到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其后发展到设计、采购、服务一条龙的总包,近几年又出现工程和投融资相结合的形式,中国在海外承揽的工程正在从低端逐步向高端发展。随着角色的不断转换,海外工程承包的内容愈加复杂化、专业化、综合化,这使得企业面临的综合风险更为复杂,从而产生了对保险的内在需求。
实践出真知。随着“出海”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企业在海外遇到了由于自然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影响,遭受了损失,从而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的重要性,产生保险需求,当他们再次出击时就会慎重考虑保险方案。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