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识手册 | 社保查询 | 养老保险 | 医疗保险 | 生育保险 | 工伤保险 | 失业保险 | 百家争鸣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社会保险频道 > 养老保险 > 正文
 
上海养老金社会化发放11年来 300万人受惠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上海银行最先参与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被视作金融机构参与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一次创新,既为当时的国企改革做配套服务,又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更方便了市民。

  领退休金不用再跑单位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企改革进入高潮,诸多企业倒闭关门,大量员工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单位没有了,养老金到哪儿领?为了稳定这批员工,同时也是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服务,国务院提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以加强社会保障。

  1998年8月24日,当时的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上海银行签订会议纪要,委托该行承担老市区以及浦东新区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工作。9月15日开始,上海银行在全国率先代发养老金,当月开户就达9.9万,目前总的养老金有效户数达到137万户。

  上海银行最先参与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被视作金融机构参与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一次创新,既为当时的国企改革做配套服务,又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更方便了市民。

  ■见证时刻:1998年9月15日

  ■见证人物:上海银行员工汪剑芳、翁茜蕾、方坚华、张伟平、贺敏中、徐大年

  ■见证地点:上海银行虹口、卢湾各网点

  见证首单

  连夜准备小票支行行长带头充当保安

  1998年9月15日清晨,家住卢湾、虹口两区的离退休老人们早锻炼一结束顾不得回家就三五成群地汇聚到上海银行的网点门前,这样的场景对于刚刚成立不久、个人业务比重不高的上海银行来说显得非常罕见。随着银行的开门,上海在全国率先实行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由此拉开序幕。

  由于是第一次,很多老人以为错过日子就领不到了,还有的则是想看看卡里到底有没有钱,所以都来赶第一波,200平米的大厅里队伍很快就排了几个弯。

  银行大厅里的服务窗口前第一次贴上了“代发养老金”的显著标志,储蓄5个窗口全部启动,而且为了应对养老金的小数额,银行连夜准备了充足的5元、10元等面值的小票,柜面的工作人员很利索,不到2分钟就完成了一笔养老金的发放。由于当时没有大堂经理,支行的行长们就带头连同其他行政人员在大堂维持秩序,当起了义务“保安”,同时还要回答老人们的咨询。

  老人们的手里都拿一张当时还称为“上海城市合作银行”的存折,尚未启用的密码信封被紧紧拽在手里,有的人还干脆把随卡发放的一张指导操作步骤的《温馨提示》带了出来。

  时任上海银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的汪剑芳告诉记者,根据当时上海社保局的安排,第一天是这两个区,第二天是徐汇、普陀,其他区之后陆续发放。上海银行第一批开户6802,涵盖了当时的11家企业,其中最早的一家企业是1733张,于1998年8月26日开户。

  记者寻访

  打卡机连轴转长租面包车往返送存折

  第一天的发放非常顺利,这让时任上海银行总行营业部总经理的翁茜蕾终于松了一口气,“存折、卡、密码信封等都是我们大家一起和时间赛跑赶出来的。”

  原来,当时还不能通过网络从社保局输送资料给上海银行,老人们的信息资料都是通过磁盘送到上海银行。“一般都是在月底的时候送来,第二个月的10日就要发放,还要扣除从社保局发到单位、从单位发到个人的时间,因而,真正供银行开户的时间只有几天。”开户并不容易,首先要把资料输进系统,再打印存折和卡,还要一折一卡匹配,包含很多信息核对工作。

  时任总行营业部储蓄科科长的贺敏中回忆,为了做好开户这个事情,他们专门招聘了10个人,还引进了10台系统终端和数台打卡机。“那个时候通宵加班是小事,我们买的打卡机是当时最好的,按设计每台机器一小时可以打卡500张,可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小时打了800多张,最后关头几台机器甚至连续7天、全天24小时连轴运转。”

  翁茜蕾告诉记者,核对工作量很大,尤其是姓名中的冷僻字,打印的时候只好先打上“*”号,核对时再由人工手写输入。“当时部门人手不够了,就让总行机关党团员来帮忙,有的人甚至为此放弃了夜校的学习和考试。”

  打印好的存折得迅速送到社保局以便尽早转到老人们手里,上海银行为此专门长租了一辆振华面包车往返运输。

  记者手记

  配套国企改革沪上300万离退休人受惠

  记者手里有两组数据:1998年8月26日,上海银行为养老金发放第一次批量开户1733张,目前养老金有效户数137万;1998年9月,首批代发1.2万笔,代发总额625万元,平均每笔500多元,2008年12月代发160万笔,总金额23亿,平均每笔1400多元,交易笔数增长了112倍,总金额增长了345倍,每笔金额增长了3倍。

  上海300万离退休人员因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大大受惠,而上海银行作为上海首批承担养老金发放工作且代发量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为社会管理作出了贡献,功不可没。这被视作金融机构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对国企改革进行配套服务,发挥了地方商业银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作贡献的应有社会责任,发挥了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如今,上海银行正在思考如何适应养老金用户自身需求的变化,细化和提升养老金代发服务。如,他们推出了适合老年人的理财服务;推出“百万老人刷卡无障碍”活动;进社区普及金融知识等等,进一步更新着养老金用户的理财和金融观念。

  回顾历史

  因代发养老金银行知名度提升

  1997年,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配合国企改革,拓展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发文要求在全国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汪剑芳告诉记者,这在当时是很有意义的。“很多单位清盘破产,员工们一下子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对养老金等生活来源非常担心,不知道去哪儿领。事实上,当时的不少国企就算没有倒闭,发放养老金都已经不准时、不足额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国家当时就提出要社会化发放,起码做到及时和足额。”上海市政府希望在全国做到“最先”,因而开始寻找合适的金融机构。

  同年8月,上海银行和当时的上海社保局就代发社会养老金事宜进行初步接触。1997年的10月,杨浦区第一丝织厂作为首家试点单位,2855户拿到了每月总额为150万元的养老金。

  除了引进技术对系统升级改造、培训人员,贺敏中回忆,当时还陆续为老人们推出了很多特色服务。比如在网点添设登折机,实行养老金发放专柜,“有的老人工作在市区,退休后居住在郊区,当时郊区少有上海银行的网点,我们就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共同推出银行卡柜面通业务,让老人们在那里领取。还有人退休后住在外省市,我们就专程赶到那里,选择当地的农行代发。”

  上海银行参与养老金代发,履行了地方银行应担当的社会责任。此外,上海银行由各个城市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当时多是对公客户,个人业务基础薄弱,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看似服务一个老人,实则影响一个家庭。该行的业务结构由此得到调整,个人金融业务从那时开始打下厚实基础。同时,“上海银行”这个本地商业银行品牌的知晓度,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百万市民中迅速提升。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社会保险关注排行